安全應急產業是朝陽產業、民生產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的關鍵支撐。
2021年召開的江門市第十四次黨代會首次明確提出要發展安全應急產業,并加快形成“五維一體”發展格局。2022年,江門高新區(江海區)成功入選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綜合類)示范基地創建單位,僅用一年時間便躋身“國家隊”。
江門市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暨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進一步強調,著力推動江海安全應急等新興產業加速崛起、集聚壯大。
今年,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綜合類)示范基地創建單位進入驗收階段,江門安全應急產業發展情況如何?行業有哪些新變化、新亮點?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萬億級新興市場
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在不少人眼中,安全應急產業涵蓋照明、制造、服裝、人工智能等眾多領域,仿佛“無所不包”。那么,它究竟有無明確范疇呢?
實際上,在全球安全風險復雜化、極端氣候常態化的背景下,安全應急產業正從“保障性工程”躍升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一個多行業交叉、服務公共安全的新興產業,安全應急產業的業態大致包括裝備、技術和服務,隨著市場的發展逐漸完善。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安全應急產業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我國陸續出臺了《“十四五”應急物資保障規劃》《“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等系列規劃,為安全應急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5部門印發實施《安全應急裝備重點領域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此后,安全應急裝備產業迎來快速發展期。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國家重大戰略實施與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項目)。
據央視新聞報道,我國的安全應急產業在2024年達到了2.4萬億元,在2025年有望達到2.8萬億元的規模,發展進一步提速。
從全球范圍來看,安全應急產業的市場潛力更令人矚目:規模在過去10多年間始終保持穩健增長態勢,2011年為5311.1億美元,2018年升至9211億美元,2024年達到14256.5億美元,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與強勁的增長動力。
安全應急產業的崛起,實質是國家治理能力與產業競爭力的雙重升級。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全國已有17個省份培育了26個安全應急裝備產業發展集聚園區,逐步形成了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為代表的產業集群重點區域,構建起包括東部引領帶、中部連接軸、西部崛起帶在內的“兩帶一軸”空間布局。
廣東省將安全應急產業作為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依托珠三角地區,建設安全應急裝備制造的技術研發和總部基地,依托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建設安全應急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
如今,廣東已形成以深圳、佛山、江門等城市為中心的集群效應,發展特定類型的安全應急產業聚集區。
例如,江門市安全應急產業園規劃用地800公頃,匯聚企業近300家,構建起安全應急產業園區、應急管理學院、應急科普體驗中心、大灣區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有機結合的“五維一體”發展格局。
深圳以科技創新引領智能應急裝備產業發展,依托國家級的科研機構提供智力支持,打造大鵬半島應急“一園雙基地”(應急產業園、應急產品測試基地、應急救援隊伍訓練基地),構建從產業研發到實訓落地的完整場景,進一步拓展市場需求。
佛山依托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構建起集研發、生產、應用于一體的安全應急產業鏈條,并形成“一園一業一會”(“一園”即南海工業園區,“一業”即安全應急產業集群,“一會”即安全應急行業盛會)的發展模式。
從無到有到強
江門安全應急產業的創新實踐與核心優勢
從昔日的荒地魚塘到如今的廠房林立,從傳統制造業到新質生產力的蝶變,江門市安全應急產業園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跨越式發展。
“江門速度”從何而來?
其一,得益于扎實的產業基礎。
江門作為廣東省老牌工業城市,工業門類齊全,涵蓋了工業41個大類中的35個和207個中類中的142個,這種多元化的產業結構,為安全應急產業的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2020年,新冠疫情突襲,江門在關鍵時刻展現出了強大的“安全韌性”:累計完成廣東省口罩收儲任務720萬只;全市企業向全國各地提供防護服壓條機9000臺,超過全國調度總量的40%;貢獻了全國防護服膠條80%以上的產能……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物資保障組)向廣東省發出的感謝信中,點名“表揚”了江門4家應急防護企業,占全省被點名企業的半數。
特殊時期,這些以前并不起眼的企業,站在了聚光燈下。正是這種“戰時能戰、平時能轉”的產業韌性,推動江門在2021年錨定安全應急產業賽道做大做強。
其二,得益于高瞻遠矚的產業布局。
謀定而后動,落子見乾坤。
面對珠三角普遍的土地碎片化難題,江門預留800公頃連片工業用地,從規劃階段就布局全產業鏈,形成“五維一體”安全應急產業發展格局,構建“產、學、研、儲、用”全鏈條生態。
“區別于其他地區在原有工業園區基礎上‘嫁接’應急產業的路徑,江門發展安全應急產業是真正意義上的‘白紙作畫’?!睆V東省安全應急產業聯盟主任王吉凱指出,江門首創的“五維一體”安全應急產業發展格局,破解了傳統園區“重生產輕協同”的痼疾。
2021年揭牌以來,江門市安全應急產業園共引進產業項目275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76個,計劃投資額839億元,涵蓋應急救援裝備、應急通信、智能安全防護、監測預警設備、生命救護產品、安全應急前沿新材料等細分領域,安全應急生態圈日益豐滿。
從制造到“智造”,真正培育出新質生產力,還需要創新發揮主導作用。
江門借“腦”高校,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共建江海智慧安全應急聯合實驗室,與防災科技學院共建國際社區防災減災研究中心,與東莞理工學院合作設立廣東省城市生命線工程智慧防災與應急技術重點實驗室成果轉化中心,充分發揮高校科研資源優勢,深入開展安全應急管理前沿理論、方法、共性技術研究。
自江海智慧安全應急聯合實驗室成立以來,發布超300項科研成果、超50項獲獎技術及超60項專利,調研企業技術需求超100項,促成中國科學院下屬多家研究院所與科恒、優巨、鑫輝、國發環保等12家江門地區企業達成合作。
其三,得益于豐富的應用場景。
江門安全應急產業的差異化競爭力,不僅在于工業基礎與頂層設計,更源于其獨特的自然稟賦——綿延414.8公里的海岸線與占市域面積45.38%的森林覆蓋率,海域、岸線、海島、港灣、灘涂、森林等資源豐富,為應急技術研發和場景驗證提供了天然試驗場。
與此同時,江門的僑鄉優勢進一步成為“一帶一路”防災減災合作實訓的“橋梁”。
2023年2月,由外交部、應急管理部、自然資源部和廣東省政府共同建設的中國—太平洋島國防災減災合作中心在江門成立。2024年11月,依托中國—太平洋島國防災減災合作中心,面向太平洋島國2024“一帶一路”應急救援演練在江門順利舉辦。
中國—太平洋島國防災減災合作中心建成以來,江門充分發揮僑資源優勢,加強與太平洋島國僑界、僑團的聯系。如,江門與所羅門群島首都霍尼亞拉市共建友好城市,不斷深化雙方在防災減災、醫療衛生、教育培訓、文化旅游等方面合作。江門先后向霍尼亞拉市捐贈城市清潔車、摩托車、救護車、太陽能路燈、牙科綜合治療機等設備和物資,助力當地改善城市管理、醫療條件,提升應急救援能力,攜手應對自然災害與風險挑戰,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
“趕考”新目標
確保進入全國第一梯隊
當前,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飛速發展,為安全應急產業注入新動能。智能無人機、感測設備、通信設備的廣泛運用,起到了替代人力的作用。
可以預見,未來,多領域技術的協同創新將成為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重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山安全學會副理事長葛世榮曾在2024中國安全應急產業大會上表示,智慧安全應急技術具有安全風險透明化、隱患處置自動化、應急指揮數字化、應急救援機器人化、系統安全本質化的“五化”特征。
與此同時,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先進安全應急裝備推廣目錄》和《2024年安全應急裝備應用推廣典型案例名單》,以及8個首批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的發展趨勢來看,在新技術的加持下,聚焦打造細分領域特色產業,推動智慧安全應急產業發展,不僅將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強引擎,也將有力支撐建設安心、放心、舒心的平安中國。
今年,江門市安全應急產業園將迎來國家驗收“大考”。作為江門市安全應急產業園的核心區,江門高新區在年初提出了“趕考”新目標:確保進入全國第一梯隊,力爭取得第一名成績。
“自我加壓”背后,既有政府對過去三年“荒地魚塘”蝶變為“產業高地”的成果自信,更有對未來產業“攀高向新”的深切期待。站在智能時代的轉折點,江門市安全應急產業如何以創建驗收為突破口,持續深化“五維一體”模式,從區域模式走向灣區標桿?
“這是一個萬億級市場,江門‘五維一體’的模式各維度產業生態融合較好,現在最關鍵的是要找準定位、明確方向、做出特色,不用貪多,同時還要避免同質化。”王吉凱說。
東風已來。趁著無限春光,年初以來,江門市安全應急產業各個維度紛紛“聞風而動”,呈現嶄新氣象:
——產業向“新”。記者獲悉,江門市安全應急(政法)智能機器人產業園已落戶江門高新區,項目總投資約16億元,總建筑面積約48萬平方米,功能涵蓋研發辦公、高標廠房,以及公寓、商業等生活配套,預計今年4月底將建成開園。
作為江門市首個集聚式機器人產業培育重點園區,這里位于江門市安全應急產業園的黃金地帶,重點發展與安全應急、政法相關的智能機器人產業。未來,這里將搭建產品及研發成果展示、技術交流、測試、生產等服務平臺,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快車道”。
——人才向“新”。目前,江門以五邑大學為載體,通過“孵化培育、合作支撐”的辦學路徑推進應急管理學院籌建,計劃建立起“專科—本科—碩士”人才培養體系。前期,江門已經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應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合作,開展工程管理專業(應急管理方向)碩士的招生培養,招收碩士9名;五邑大學應急技術與管理學院累計招錄學生220人。
——儲備向“新”。根據規劃,大灣區應急物資儲備基地(二期)項目也進入建設新周期?!爱斍?國家正在積極推進安全應急裝備標準化工作,順應這一發展趨勢,我們正在申報中央應急搶險物資儲備庫江海庫點,未來這里不僅有應急物資的儲備功能,也希望聚集更多裝備檢測的認證機構。”江海區經促局副局長、安全應急專班負責人陳健鴻介紹,園區建成之后,未來或將與京東等物流平臺、倉儲平臺以及大型倉儲公司達成緊密合作,通過政企“雙向奔赴”,打造物流強磁場,實現平急兩用有機結合。
……
在江門市安全應急(政法)智能機器人產業園規劃圖紙上,正中央一塊正方形區域被標示為“X廣場”,這里正是園區未來的中央廣場。
正如廣場之名“X”,作為安全應急機器人實驗場,這里充滿了未知,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江門市安全應急產業,可以兜牢安全底線,但產業的未來永不設限。
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京ICP備05034026號-9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0532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27號院 郵編:100036 聯系電話:010-68209024 傳真:010-6820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