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時間,突破不少于100項關鍵技術,培育產業鏈上下游核心企業不少于50家,量產總規模率先突破萬臺,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建設不少于2個具身智能特色產業集聚區,營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具身智能產業生態……
為充分發揮北京具身智能領域創新資源優勢,加快實現具身智能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培育人工智能發展新賽道,北京“出重拳”——2月28日,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北京市經信局共同發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并于當日同步由北京市新聞辦召開專場新聞發布會進行解讀。
為什么這么有底氣?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劉衛華介紹,目前,北京已成為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在全國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已擁有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約2400家,約占全國四成,其中獨角獸企業36家,占全國超半數,2024年全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提前完成3年發展目標。
北京正在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點打造人工智能原始創新策源地和產業高地。2023年,北京就在全國率先發布了創新策源地實施方案、促進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項指導性文件,開啟了北京全面、系統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的新篇章。在2項政策指引下,北京已成為引領全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并為具身智能發展提供了強支撐、厚基礎。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蘇國斌介紹,北京作為全國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已將具身智能確立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方向,并初步形成了“大腦-小腦-本體”協同創新的技術路徑。當前,具身智能技術正處于從實驗室研發向規模化應用轉化的關鍵階段,北京市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呈現出技術突破成果顯著、應用場景多元化、產業集群初具規模的特點。
聚焦產業高質量發展,圍繞技術攻關、生態構建、場景落地等關鍵環節,北京出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存續期15年的政府投資基金,重點支持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未來產業領域,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產業化項目;并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建國家級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打造國際一流的通用具身智能機器人母平臺“天工”,構建具身智能數據集、開源社區和共性技術驗證平臺,加速技術成果轉化。另外,聚焦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首批掛牌10家未來產業育新基地,整合上下游資源形成產業集聚效應等。
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海淀區副區長唐超介紹,依托海淀區豐富的創新資源和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海淀區具備培育具身智能產業得天獨厚的發展根基。目前,區內已經集聚具身智能企業297家、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167家、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22家,開設具身智能及機器人相關專業的院校21所,擁有喬紅、王田苗、黃強、趙明國、王鶴等國內外頂級科學家和知名學者,形成了以“大腦、小腦、本體”為核心的具身智能全產業鏈條,并成功入選工信部2024年度機器人產業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為搶抓具身智能產業發展機遇,2024年4月,海淀區率先發布全國首個具身智能三年行動方案,全力打造全國具身智能創新高地。該行動方案提出,前瞻布局產業創新平臺,支持成立北京唯實具身智能研究院;支持建設具身智能創新平臺,搭建世界級具身智能數據采集平臺;布局機器人概念驗證與中試測試平臺;謀劃具身智能產業空間,“中關村(海淀)具身智能創新產業園”正式揭牌;發布100億元的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三期基金,著力構建“投資+產業+服務”一體化的協同模式,助力具身智能企業發展。此外,通過在香港等地建設海外創新加速平臺,支持企業“借展出海”,多層次提升國際化水平等。
據悉,《行動計劃》除提出一系列量化發展目標,還提出引領具身智能軟硬件技術前沿、加快建設新型研究創新平臺、推動“具身智能+”多場景示范應用、優化具身智能產業生態4方面17項重點任務。未來,北京將以《行動計劃》為指引,充分發揮北京在具身智能領域的創新資源優勢,加強部門協同和資源整合,推動具身智能技術創新與產業培育的深度融合。同時,積極營造開放合作的產業生態,吸引更多國內外優質資源參與北京具身智能產業的發展,力爭到2027年建成全球具身智能技術創新高地。
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京ICP備05034026號-9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0532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27號院 郵編:100036 聯系電話:010-68209024 傳真:010-6820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