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民宅偷窥盗摄,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国产精品夜间视频香蕉,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
您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地方動態
關于安徽省“十一五”區域創新體系與區域科技發展的思考

 一、當前面臨的四個主要問題

    1.企業創新能力不強

    區域創新體系的核心是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已成為制約區域發展的主要因素。區域科技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競爭力,催生新的生產力。但是,區域產業技術體系薄弱,已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瓶頸。大多數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由政府出錢、高校院所出成果、拿到企業去轉化開發的模式,實踐證明是難以奏效的。企業應當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是,國家和地方對產業技術支持較少,企業要解決的產品質量、下一代產品、生產過程的創新(如精益生產)、管理和服務創新靠現行體制和辦法是難以解決的。

    2.區域科技資源分離、分割、分散的矛盾還未能根本解決長期以來的重復建設造成科技資源浪費嚴重。自成體系、自我封閉制約了知識和科技要素的擴散和流動。基層科技力量相當薄弱,更使科技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3.區域經濟科技分工合作競爭的機制尚未形成

    由于體制的原因,重復建設,盲目競爭,產業雷同,效益低下,使本來就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嚴重趨同,抑制延緩了全省產業結構的科學化。

    4.區域間科技經濟發展差距過大

    一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均衡,17個省轄市中,人均GDP超過萬元的只有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四市,最高的馬鞍山市與最低的阜陽市相差近6倍。二是科技資源分布呈典型的偏態分布,主要集中在合肥市。合肥所擁有的研發機構、科技人員、科技經費、科技成果、申請專利、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等分別占到全省的40%到70%以上。

    二、未來發展的三大特點

    1.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區域經濟科技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將成為知識和技術創新中心及先進制造中心,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火車頭。點群式、點軸式的城市群和經濟區的出現也必將對周邊起到帶動作用,這將構成我國區域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格局。因此,合肥及蕪湖、馬鞍山、銅陵等市在全省的地位和影響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增強。

    2.合理的產業分工和生產力布局將逐步形成

    合肥的經濟發展必將逐步由投資拉動轉向創新驅動來增強綜合競爭力。蕪湖、馬鞍山、銅陵及沿淮地區既要發揮比較優勢,又要發揮競爭優勢,集聚創造型人才,發展特色經濟,實現跨越發展,逐步形成合理的生產力布局。

    3.產業集群正成為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產業集群發展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政府和產業界的共識。在產業集群中科技能真正發揮引領和支撐作用。知識集群和技術集群有利于學科的交叉互動和技術的轉移、擴散,促進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實現新的突破。對安徽而言,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應成為提升全省區域創新能力的突破口。

    三、要認真處理好四個關系

    1.領域科技與區域科技的關系

    領域科技重點解決各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創新問題,以及特定目標的科學技術問題。一方面,從國家層次看,我國國家科技活動的組織方式主要是實施一系列科技計劃,如“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高技術發展計劃(即863計劃)”、“基礎研究計劃(攀登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等。這些計劃基本上都是針對領域的,但是這些計劃都要落實到實施主體上,而作為實施主體的大學、研究所、企業等則坐落在區域。因此,發展領域科技的同時,區域科技也要得到發展,二者是共生的。另一方面,區域從自身發展考慮,也要發展科技。區域科技從本區域出發,著力解決本區域發展的領域科技問題,區域科技與領域科技也是共生的。但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即區域和領域相互分離,形成通常所說的“兩張皮”現象:在進行領域科技布局時不考慮區域科技研發能力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能力;而在進行區域科技布局時又不顧領域科技布局,孤立地規劃本區域的科技發展,造成重復建設和立項。

    2.“國家隊”與區域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

    國家從全局考慮,必須建設完整的科技體系,表現在組建“國家隊”即建立一系列的研究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國家科技平臺等,其使命是進行基礎研究、科技攻關和戰略高技術研究開發。國家層次重點在“高”(高技術研究)、“大”(大型科技工程、項目)、“前”(基礎性和前瞻性研究);而區域層次重點在“實”(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求)、“普”(重點發展實用技術,加強科技的擴散、推廣和普及)、“全”(落實科學發展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國家隊”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最理想的狀況是二者密切相關,但也存在這樣的可能:在某一區域由于“國家隊”密集而形成名義上的科技實力,但并沒形成相應的包括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在內的技術創新能力。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國家隊”成為“科技孤島”,難以向下游延伸,得不到區域的支持;而區域的發展需求又得不到“國家隊”的關注與支撐。安徽省也面臨這樣問題。

    3.國家創新體系與區域創新體系之間的關系

    國家創新體系是指一個國家內各有關部門和機構(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教育培訓、中介機構、政府部門等)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動創新的網絡。而區域創新體系是指區域內相互關聯的技術創新行為主休,以及相應體制和機制構成的開放性網絡系統。

    區域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和重要支撐,區域創新能力是構筑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柱,國家層次上的創新必須依靠區域層次上的創新來支撐。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就是要從根本上致力于科技與經濟的根本結合,使科技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區域創新體系一定要結合本地區的發展戰略目標,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主導產業的結構、資源和地理條件,反之,如果所有的地區都按照一個模式建設區域創新體系,那就沒有創新,也就是說,國家創新體系不等于區域創新體系的簡單相加。理想狀態是區域創新體系各具特色,并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國家創新體系則構筑各區域創新體系的基礎和相互聯結的紐帶,并與區域創新體系互融互動。

    4.提高與普及的關系

    安徽省各市都十分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關注的重點在“高端”。這在全國也是普遍現象,如對全國各省市“十五”科技計劃分析表明:全國各省市都將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作為計劃的重點,62.5%的省市將應用軟件和系統集成、65.5%的省市將納米技術納入地方科技發展計劃中。但是,安徽省基層科技工作薄弱、能力低,不能適應“三農”發展要求。扎根于地方的中小企業也得不到應有的科技支撐。當前,安徽省縣(市)科技管理部門工作運轉良好的僅占55.8%,約1/3的縣(市)科技工作薄弱。縣(市)科技呈現“總體水平逐步提高、兩極分化加劇、局部明顯惡化”的態勢。基層科技工作直接服務于“三農”以及地方中小型科技企業,因此,基層科技工作薄弱必然不利于協調發展,也使可持續發展失去了根基。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是:“高不成,低不就”,有限的科技資源投向高端,成效有限;縣(市)基層科技成了“陽光照不到的角落”,導致中小企業發展能力不足。

    四、基本思路:一條主線三大戰略

    圍繞安徽省區域經濟科技發展目標的實現,以建立和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提高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為主線,實施加強區域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戰略、中心城市科技創新輻射帶動戰略和產業集群創新戰略等三大發展戰略。通過對區域科技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增強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區域科技發展新格局。

    1.實施加強區域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戰略

    通過建設各具特色的產業技術中心、平臺和網絡,進而集成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體系,支持企業關鍵技術的突破(如汽車、材料等產業技術體系建設)。

    2.實施中心城市科技創新輻射帶動戰略

    進一步提升合肥作為中心城市的創新能力,使其真正成為區域知識生產和知識服務中心、科技創新和應用技術產業化基地,同時形成區域中心城市、城市群構架的“點、線、面”結合的科技網絡體系,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合肥及蕪湖、馬鞍山、銅陵為中心發展區域)。

    3.實施產業集群創新戰略

建立企業共性技術研發和服務平臺,培育學習與合作競爭的集群創新文化,大力推動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知識集群和技術集群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要堅定不移地把高新區、經濟開發區和特色產業基地發展為區域創新基地,通過加快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向創新性集群的方向發展。

    總之,區域創新體系與區域科技發展應當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錯位發展,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避免雷同重復和面面俱到。

 

相關鏈接
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
地方鏈接:

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京ICP備05034026號-9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0532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27號院    郵編:100036 聯系電話:010-68209024 傳真:010-6820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