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我國的服務業持續快速增長,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三大產業中第一大產業。服務業比重上升是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必然趨勢,而科技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運用現代科技知識、現代技術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經驗、信息等要素向社會提供智力服務的新興產業,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關鍵產業,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產業附加值大、輻射帶動作用強等特點。早在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提出要“重點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科學技術普及等專業科技服務和綜合科技服務,提升科技服務業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并對九個方面的重點任務進行了全面部署。十九屆五中全會突出強調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的要求,筆者認為目前的科技服務還不能滿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創新需求,各類專業性、綜合性的科技服務要進一步深度融入科技創新方方面面中去。
為了強化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各級政府依托各種機構和平臺的建設,加大對科技服務的供給和鼓勵,雖然也整合了很多社會資源,動員了很多社會力量參與,但仍未脫離行政服務的一些特點,政府主導、公益為主、項目支持、部門分割等問題還是十分突出,導致科技服務效率不高、效果不顯,無法滿足廣大企業快速增長的科技服務需求,不能適應市場化靈活、多變、快捷的要求。筆者多年一直從事與成果轉化、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相關的服務,個人認為,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可以更多地引入市場化模式,借鑒產品化的理念,加快科技服務的專業化、市場化進程。所謂產品,是指人們向市場提供的能滿足用戶某種需求的任何有形物品和無形服務,其成功的關鍵在于使用價值能恰當地滿足用戶的期望。服務,尤其是科技服務,作為一種無形的產品,往往需要通過各類活動和政策實施來表現,其核心價值在于精準理解應用場景,并不斷提升服務對象的體驗與獲得感,這些特質,應該在供給和發展過程中特別加以留意。借鑒以上理念,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優化科技服務品質。
一是以滿足服務對象的真實需求為出發點。目前的科技服務行政色彩還比較深厚,很多是以政府的意愿為出發點,覺得應該為科技人員和企業提供一些諸如科技信息、人才培訓等服務,但卻不重視市場和企業的真實需求。如發布信息,有些內容陳舊,有些難以互動,有些專業性不夠,加之后期很少跟蹤回訪,使很多科技信息發布成為“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工作;人才培訓有時也很類似,組織一批科技工作者或企業高管,在高校上幾天課、參觀幾個企業、搞一點座談交流活動,熱熱鬧鬧,很多時候變成一種企業交友的場景,與真正的人才培訓還有很大距離。這些很常見的情況,說明我們在先期設計和準備具體服務內容時缺乏周密分析與策劃,因此投入的時間與精力與我們預期的效果相距甚遠。我們認為,不論是何種類型的科技服務,都要當作一個市場化的產品來看待,要找到服務對象真正感興趣的內容,把握住企業的真實需求,要用市場調研分析方法去找科技服務的著力點。這需要我們先期進行大量的調研和分析,主動地走到企業中去,與服務對象進行深入的交談與互動,根據真實的需求,設計出服務對象滿意、示范效果明顯的特色科技服務來。在企業真正感興趣、需求最強烈的點上著力,改變過往行政式服務重形式輕效果的傳統,同時更好發揮行政動員力強的特點,更精當地組織資源,讓科技服務真正得到廣大企業歡迎和認可。
二是以提高科技服務的精準性為目標。真實需求是科技服務的核心,但在眾多的需求面前,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提供服務的邊界、周期以及與其他服務的聯動性。如,創業投資服務能快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但很多掌握技術成果的教師缺乏創業熱情和經驗,這時主要應提供有合作意向的企業對接等服務;再如各地涌現出來的概念驗證中心、中試熟化基地,專門針對某專業領域來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可以有效地降低入駐企業的研發成本,并通過平臺的關聯性逐漸為企業建立上下游關系,形成小的生態,能很好地提高科技服務的效率。我們認為,科技服務內容多、個性化程度高,具體服務的定位更要精準,要像其他市場化的產品一樣,有邊界、有頻次、有延伸服務的計劃安排等等。不然,很容易導致服務的寬泛和低效。科技服務相互學習借鑒的比較多,但很多外地經驗復制推廣以后效果不佳,就是我們并沒有象研究產品一樣去認真分辨這些服務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沒有與本地實際深度結合,導致很多服務“徒有其表”。
二、用產品化理念來深化科技服務運營
一是學習商業化宣傳方式,打造科技服務品牌。科技服務相較于一般的生產服務專業性更強,在宣傳推廣上容易陷入“自說自話”的困境,往往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推廣,但企業卻并不十分認同。其中有很多科技服務帶有公益性質,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認為有行政資源的支持,公信力強,有政府背書,不需要象商業服務那樣去宣揚、去造勢,導致供需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服務效果不好時,往往搞不清楚是服務平臺資源不夠,還是服務對象不了解,或者是溝通互動不方便快捷的原因。這要求我們科技服務提供者在優化服務內容的同時,學會用商業的方式,做好線上線下的宣傳,運用各種平臺、活動、會議等關聯形式,從不同角度來突出服務的內容和特點,在不斷擴大服務的覆蓋面同時打造自己的品牌。如“豬八戒網”最初只是一個提供創意設計的線上平臺,通過比賽、搶標交易模式開辟了新的商業模式,還創立了“八八節”,策劃“賣人”等直播活動,從不同的角度強化了自己的品牌主張“開公司就找豬八戒網”,在科技服務產業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
二是強化運營價值挖掘,促進科技服務良性循環。科技服務通常強調的是供給,運營的意識不是十分突出,往往認為只有商業化的產品和平臺才需要持續運營。但科技服務作為一種智力服務,是一個為原始的創意、成果、項目不斷賦能的過程,通過科技服務增加的新價值不僅為下一環節的服務商打下良好基礎,還可以通過對沉淀數據的挖掘,發現新的服務產品,獲得更多的服務收益,也可以為搶占發展先機做好資源儲備,以此形成科技服務的良性循環,構建科技服務產業的良好生態。如我們很多創新創業大賽,大家普遍關注的是比賽圓滿結束,有幾個獲獎或獲得投資的創新企業,而其他的參賽企業,其實也是有著某些潛質的,值得后續跟進輔導,為其提供商業渠道、人才引進、模式創新等方面的幫助,幾年后也可能隨著技術的成熟或環境的變化,呈現出跨越式的發展態勢。在武漢,如中部知光、東科創星等機構,都是通過有意識地深度運營各種活動和服務,挖掘其中的潛在價值,在服務質量不斷提高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快速發展。強化運營,說起來容易,但具體操作起來,需要有極大的耐心、恒心和公益心,同時也要求服務人員有很強的專業把控能力、敏銳的市場意識等等,才可能將差異化、個性化的服務變成品質穩定的服務產品,贏得企業長期的關注和參與。
三、用產品化理念來強化科技服務管理
一是通過標準設置整合科技服務資源。每款產品,都有自己的標準,才能更好地在市場上流通。科技服務也要有這種思維,什么類型的服務包含什么內容、做到什么程度、達到什么效果,都要盡可能地提出標準和要求,才有利于這些服務的推廣和提高。比如技術轉移雖然是一種個性化程度非常高的服務,但2017年國家還是專門出臺了《技術轉移服務規范》,明晰了概念,規定了七種模式較成熟的類型,提出了差異化的服務內容、服務要求和服務流程,力求引導技術轉移服務與互聯網技術、金融資本深度融合,向專業化、市場化、高端化方向發展,這些內容不但為具體從事這一工作的機構提供了很好的指引,也為政府購買高質量的社會化服務提供了支撐和依據,使政府部門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整合資源、強化管理、彌補不足方面,能夠由市場提供的服務則全部交由市場去做。如現在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申報、知識產權的代理、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已經基本市場化;而成果推廣、技術交易、科學普及等一些具體的服務事項也經常外包給第三方來實施,科技服務產業的細化和專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二是通過績效反饋提升科技服務品質。有產品,有標準,就比較容易設置績效評價體系。很多科技服務供給往往會夸大其效果,但龐大的數據和高大上的活動是不是就一定能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和帶動力?還有些需要大量資源支撐的科技服務,如科技成果轉化,是以滿足企業需求為主為還是以高校的成果孵化為重?這些問題,不同的地區應根據不同的資源稟賦有針對性地設計評價機制、考核辦法、支持政策。績效反饋可以使我們的服務類產品越做越有特色,更好地聚焦優質資源,提升服務效率。成都的“科創通”平臺,通過多年的積累,實現了科技型企業數據共通共享,與銀行、投資機構、保險機構及財政部門推出了系列惠企服務產品,如企業做技術研發、檢驗檢測可使用“科創劵”,降低風險損失可以購買“科創保”,需要融資可以使用“科創貸”和“科創投”,而獲得了投資還能享受配套資助的“科創貼”,通過環環相扣的產品服務鏈,將對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具體化、工程化,通過績效反饋多維度強化了科技服務,且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綜上所述,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服務,科技服務則要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強的支撐。將科技服務打造成一個個目標清晰、內容實在、標準明確、可考核、可復制、可推廣的品牌產品,一定會給我國創新體系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