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民宅偷窥盗摄,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国产精品夜间视频香蕉,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工業和信息部火炬中心
您當前位置: 首頁>國際經驗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基于CTI的技術轉移成功經驗評析
  技術轉移(TechnologyTransfer)簡單地說是指技術從一方向另一方傳遞的過程,具體地說可以指技術持有者通過各種方式將其擁有的生產技術、銷售技術或管理技術以及有關的權利轉移給他人的行為;技術競爭情報(CompetitiveTechnicalIntelligence,以下簡稱CTI),是指能給組織的競爭地位帶來重大影響的外部科技信息的獲取、監控、分析、前瞻和預警的一項情報研究工作,是競爭情報理論和方法在科技領域中的應用。基于CTI的技術轉移則是指企業在技術競爭情報的推動下所進行的技術轉移過程。國內學術界對技術轉移的理論研究已比較豐富,對于技術競爭情報的研究尚屬起步階段,而對于兩者的結合研究是作者首次嘗試性的探索。
  現階段我們國家大力提倡自主創新,這種創新是多維度的。對于要增強企業的技術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而言,比較有效的做法之一是,企業首先要獲取技術信息,然后通過技術轉移獲得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而實現自主創新。企業在學習、吸收這些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模仿創新,并將之用于新產品的研發以及產品工藝改造,不僅可以大量地節約自主研發的經費,也可以使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研發活動處于較高的起點。因此,如何促進技術轉移過程中的知識轉移對于企業增強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至關重要。而CTI正是一種知識轉移過程,它可以將產生于公司外部的技術信息轉化為公司的技術情報和知識。有鑒于此,如果將CTI活動整合到技術轉移過程,定當促進技術轉移過程中的知識轉移水平,進而實現技術轉移在技術創新中的價值。因此,作者以這種視角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基于CTI的技術轉移的實施進行考察。
  一、美國----形式多樣的CTI技術轉移渠道
  美國是參與國際技術轉移活動最為活躍的國家之一,美國的經濟發展、產業進化、技術升級、產品創新,都同參與國內外技術轉移有著密切關系。美國實行的是"高度市場化"的"自由經濟"制度,因此美國大多數企業不得不廣泛參與國際技術分工與合作;進行各種生產要素的交流,如資本交流、技術交流和人員交流等。在這種經濟體制下,企業廣泛參與國際經濟與貿易活動,企業之間以及國家之間人員往來頻繁,商品交換活躍,對外投資擴大,技術轉移活動必然融入其中,成為企業經營活動的重要內容,成為國家經濟與貿易成分的重要內容,也成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因美國是以移民為主的國家,故美國工業化初期的技術轉移主要是以技術人員的轉移來實獻的。這些技術移民增強了美國公司的內部研發實力,因此很多公司采用的技術通常是自給自足的,CTI工作一度不被重視,對外部技術的獲得和使用要落后于日本和歐洲。20世紀80年代初,在中央情報局前國家科學技術情報官JanHerring的領導下,摩托羅拉成為首個擁有正式情報部門的公司之一。該情報部門面向技術情報,在公司層面上有10位專職工作人員,公司的5個運營分部也都承擔著自身的情報職能。之后隨著1986年競爭情報從業者協會(SCIP)的成立,企業的CTI工作也逐步發展起來。
  美國基于CTI技術轉移工作一經展開,即顯示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里,美國建成了諸多形式多樣CTI技術轉移渠道。如今美國的技術轉移組織中的技術競爭情報機構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大類:第一,大學里的技術轉移辦公室。美國眾多大學均設有技術授權或技術轉移辦公室,負責管理有關成果,規劃商業化策略,進行技術轉移有關談判,檢查和監督被授權人成果運用的績效等方面的技術競爭情報工作。大學通過向民間機構或產業界提供有關技術和信息,并接受有關委托和技術授權等業務。另外還提供有專業代理人、咨詢服務機構、創投公司、技術中心以及創業育成中心等。第二,聯邦實驗室的技術轉移組織。美國一定規模以上的聯邦實驗均有負責技術轉移的機構,負責審視和采集聯邦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將具有申請專利潛力的成果進行專利申請,并管理機構所有專利。同時也提供咨詢、中介服務、合作開發、技術評估以及教育培訓等服務,并與其他相關組織合作,進行相關的技術轉移活動,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對大學技術轉移給予了一定的支撐。第三,聯邦政府的中介機構。這些中介機構包括非營利性的法人組織、民間律師事務所和顧問公司、專利管理公司、大學基金會等。聯邦政府通過技術情報中介機構與民間產業進行技術授權、共同研究開發;民間企業所得權利金等收益則通過民間中介回饋到聯邦機構。第四,國家專門成立的具有特別任務的組織機構。例如負責技術轉移咨詢服務的國家技術信息中心;負責專利和技術管理中介機構的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相關的協會組織等,如技術轉移協會;以及促成技術授權或成立新公司的技術管理公司。這些組織均在聯邦實驗室研究開發的成果和技術轉移機制上扮演重要角色。聯邦實驗室與這些中介機構形成了完善的技術轉移網絡。這也是美國研發成果技術轉移機制中最大的特色。另外,美國促進技術轉移的法律體系相當健全。聯邦政府在技術轉移政策的制定上注重技術轉移框架的前幾個階段:投資、研發和知識產權。尤其是知識產權,它是聯邦政策的核心。聯邦政府促進技術轉移的主要手段是將知識產權賦予聯邦資助的研發的非聯邦執行者,如大學、私營企業及其他實體。有了知識產權,研發執行者就可以自由地將其研發成果商業化并獲取經濟利益。
  二、日本----較早構建CTI技術轉移體系的國家
  日本是世界上最成功地運用技術轉移實現經濟騰飛的國家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的工業生產技術較之歐美發達國家大約落后20-30年。但從1950年起,日本開始實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戰略。為了獲取技術轉移的有效信息,日本于1958年在通產省下設立日本貿易振興會(JETRO),系統地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和傳遞報道國外經濟和科技情報,美國人將其形容為"經濟方面的中央情報局"。JETRO技術情報活動的重點是歐美等國的產業技術情報。而日本的綜合商社、大企業則紛紛開展技術跟蹤和技術情報調查活動。截止到1963年,所有的日本跨國公司都設立了專職的科技情報部門。他們利用公開的出版物、數據庫監視技術動向、識別重要的未來領域,另外還通過向海外派駐情報收集人員、與大學、研究機構等建立密切的聯系來獲得最新的技術情報。以日產汽車公司為例,它在美國密歇根州設立有400人的日產研究發展公司,從事的就是車輛方面的技術調查。有數據顯示,日本制造業研發投入的25%是用于消化引進的技術的。依靠技術情報工作,日本企業界走過了一條從最初的解剖先進產品等反求工程來學習國際先進技術、到模仿創新以至最終實現自主創新的成功之路,成為今日的技術大國。日本學者Kodama稱這種發展模式為技術范式轉移,并認為在未來競爭中獲勝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將技術和情報整合并熔合到產品開發過程中。
  從戰后日本技術引進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在"先模仿后制造"的技術發展路線下,日本的技術引進即來自歐美的技術轉移成就顯著,形成了自身的特點。日本技術引進的成功奧秘何在?對此,日本國內外的許多專家學者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研究。中國的學者也進行了綜合分析,有研究認為:(1)日本在技術引進的最初就明確了提高日本企業國際競爭能力的既定目標;(2)技術引進是建立在國內需要和企業發展水平基礎上的;(3)技術引進有大量適應市場競爭的現代企業家作保證;(4)技術引進有社會能力作保證;(5)日本政府在政策上作了巨大貢獻。筆者認為,這5點雖然是影響日本技術轉移成功的保證,但非關鍵因素。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以JETRO為代表的國家層面CTI和以綜合商社為代表的企業CTI的共同運作下,日本才通過技術轉移取得了令人仰慕的經濟起飛。沒有CTI保證,不會有日本的技術引進目標明確,不會有引進的技術很快地被消化吸收,也不會促使日本的技術轉移政策系統化。日本是最早認識并構建基于CTI技術轉移體系的國家之一。
  三、韓國----層次分明的CTI技術轉移實施戰略
  韓國在近40年中先靠貿易立國,然后又靠引進技術和反求工程等,消化、吸收了先進技術,最終實現了自主創新,創造了世界上的一個經濟奇跡,成為當今極有競爭力的經濟體。和日本一樣,韓國政府非常重視情報工作。1962年即成立了韓國貿易振興社(KOTRA),其職能類似于日本的貿易振興會(JETRO),大量收集和傳遞與成果轉化有關的新技術、技術人才以及裝備、設施等信息,為韓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據韓國《科學技術部資料》報道,韓國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引進了4049項國外技術,其中50%是處于成熟期的技術、37%成長期技術、5%初期技術。從引進技術的主要部門看,制造業的技術占引進總數的58%。從技術的用途看,供內需生產的技術占64.4%,用于生產出口產品的占35.6%。從技術產品的市場狀況看,在國際市場上與同類或類似產品發生競爭的占28.5%,在國內市場上沒有競爭對手,或競爭對于很少的占60%。韓國引進的技術與國家產業升級非常匹配。如20世紀60年代以紡織、建材鋼鐵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70-80年代主要集中在造船、化工、電子、汽車等重工業和新技術產業;90年代主要集中在電子、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精細化工、生物工程等電子信息產業。上述這些技術主要來源于日本和美國。
  根據韓國技術轉移促進法,韓國在2000年成立了韓國技術轉移中心,隸屬于國家產業能源部,它是韓國首家全國性的基于CTI的技術轉移組織。通過技術交易市場,韓國技術轉移中心將自己的三個網絡(技術供應網、技術評估網和技術投資網)有效地結合貫穿起來。從最初的技術競爭情報、技術評估、分析宣傳到評價,再到投資、商業化,實行一站式服務。為國家或企業的技術轉移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服務。韓國于2001年還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捐款成立了一家非營利技術轉移組織----韓國產業技術財團。雖然它的成立時間不長,但它作為技術轉移中介機構的工作非常卓有成效,它與學術界、產業界、研究院所和政府都有密切的聯系,開展各類活動如培訓、技術情報收集、國際合作及政府委托合同等。另外,韓國企業的規模與其據技術競爭情報所獲取技術引進的信息直接相關。企業規模越大,它的技術競爭情報系統越健全,企業所獲取的知識也就越多,企業所引進的技術也越多。韓國基于CTI的技術引進是有計劃分層次進行的,如韓國重點引進國外的成熟技術分布在重電機工業、精細化工等領域;部分引進那些很快能消化吸收造船和汽車等交通領域;少量引進那些成型但處于衰退期的技術如石油化學、家電制品等。這種技術轉移戰略布局的成功實施,不僅使韓國在各個階層非常有效地引進了各自急需的技術,而且韓國企業在很快的時間里即消化和吸收了這些技術,更有甚者,通過技術的集成創新又很好地了完成了向境外技術轉移的戰略。
  四、芬蘭----有效發揮基于CTI技術轉移的后發優勢
  芬蘭作為北歐的一個資源貧乏的小國,近幾十年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源于它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源于技術創新開展的大量工作,也源于它成功的基于CTI技術轉移戰略。早在20世紀60年代,芬蘭政府就在大力發展各類教育機構。到80年代,芬蘭政府意識到競爭力的提升必須由單純依靠效益成本轉向依靠技術領先上。90年代芬蘭進一步明確了由以資源為基礎向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芬蘭經濟在近20多年的時間里騰飛巨變,也得益于它在產、學、研密切合作基礎之上的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通過科技園實現技術轉移是芬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些科技園對具有商業潛力的信息進行識別、評價、保護、開發和商業化,把技術競爭情報作到了系統化。
  進口國外機器、獲得國外許可證和專利、鼓勵國民到國外旅游和留學以及貿易、出版物等自然傳播這四種方式是芬蘭獲得技術轉移的主要方式,而國外直接投資、獲得"交鑰匙"設備、與外商或國外公司建立聯合企業等方式則用得很少。這說明芬蘭人是非常注重從技術轉移中獲得技術知識和情報的。我們不得不承認,正是如此強烈的知識情報獲取意識與發達的教育培訓體系相結合,才鑄就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今日芬蘭。因此在芬蘭的國家創新體系中,那些集聚CTI功能的中介機構起著特殊的作用。也正是充分發揮了中介組織的作用,芬蘭的國家創新體系才獨具特色。
  諾基亞作為芬蘭的一個企業,由傳統產業集團脫胎成為全球知名高科技跨國公司,就是一個世人熟知的技術創新典型案例。20世紀90年代初轉型期,整個芬蘭受國際政治影響,經濟嚴重衰退,諾基亞公司本身風雨飄搖,但經過一系列戰略改組,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大研發投入,殺人移動通訊領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超越領先者摩托羅拉和愛立信以及遍硎瀾緄氖只?在全球市場份額中名列前茅,讓世界認識了諾基亞,也認識了芬蘭。同時諾基亞的崛起帶動芬蘭國內300多家相關企業的發展。移動通訊,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芬蘭成為世界最具競爭力國家之首。諾基亞的依靠基于技術競爭情報的技術引進和創新成為后者趕超先進者的典型代表。中國企業可以從諾基亞的經驗中學習很多。圍繞技術的創新,發展跨越戰略,以及在內外環境條件變化下不斷依靠技術競爭情報來適時調整企業戰略的策略,諾基亞的發展揭示出隱含的技術競爭情報的重大作用。諾基亞成功地運用后發優勢,占領了國際市場,成為移動通信行業的領先者。時至今日,諾基亞不僅在市場占有率上成為同行業的追趕和跨越對象,在技術轉移及技術創新上也是各國高新企業盡相模仿的對象。
  五、德國----儂靠基于CTI技術轉移促進產業升級
  德國的技術轉移機構非常普遍。德國企業大都設有技術競爭情報機構,這些情報機構非常重視競爭對手的技術情報。據1991年的一項調查,被調查的80家德國企業中有45家設立了正式的科技情報部門。德國漢高公司還實現了計算機化的早期預警情報,可以根據掌握的各種早期預警信號,啟動特定的反擊行動。德國技術轉移中心是德國的一個全國性技術服務組織,它分布在德國各地,原則上每個州都有這樣一個機構。例如石荷州技術轉移中心是在石荷州經濟技術和交通部指導下開展工作,其運行經費一半來自政府即石荷州的科技基金會,另外一半來自工商協會。"中心"作為技術創新和技術服務的中介機構,在交叉、新興科學和重要的技術領域進行技術服務、技術咨詢和技術成果轉讓的服務工作。由于德國的大型企業都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具有雄厚的資金和很強的科技開發能力,而德國中小企業很少具備這樣的條件和能力。德國中小企業占德國企業總數的95%以上,中小企業產品占德國產品的70%-90%的市場份額,創建了全部德國利稅的50%,中小企業對德國的貢獻功不可沒。正因為如此,"中心"將中小型企業作為自己服務的重點。另有資料表明,在德國成功的中小企業中,90%以上在美國市場上有自己的分支機構,一半以上在日本建立了自己的全國性服務網絡。這些分支機構和網絡正是為總公司承擔了大量的技術競爭情報服務。
  對于德國40%的中型企業來說,技能知識的交流是重要的技術轉移渠道。70%以上的大企業通過非正式的交流和非正式的外部協議進行技能知識的轉移。近40%的中小企業通過購買機器設備而獲得技術知識。雇用合格的雇員,對于所有公司而言都是普遍性占第二位的技術轉移機制。緊隨其后的是購買設備和利用咨詢服務。
  德國的基于技術競爭的技術轉移還是促進德國產業不斷升級的有效保障。例如位于德國西部的北威州的魯爾區面積4400平方公里,人口540萬,是歐洲現在最大的經濟區。魯爾區在20世紀中期曾以生產煤和鋼鐵為主,60、70年代這里曾先后遭遇"煤炭危機"和"鋼鐵危機"。在整頓傳統產業的同時,魯爾區致力于發展新的工業及服務行業。目前,魯爾區有15萬個規模不等的企業,大部分都是第三產業。魯爾區的成功轉型得益于整個區域內的基于CTI的技術轉移。為了適應產業轉型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從1961年開始,魯爾區的很多城市陸續建立起了很多大學。現今魯爾區是歐洲境內大學密度最大的工業區。另外很多研究所也為產業結構的轉型輸送技術成果。幾乎所有的魯爾區城市都建有技術開發中心,全區有30個技術中心,600多個致力于以展新技術的公司。魯爾區的把技術轉化到市場應用的體系十分完整。所有大學和研究所都有"技術轉化中心",幫助企業把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由此可見,德國的基于CTI技術轉移在促進德國產業不斷升級的過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角色。
  六、我國發展基于CTI技術轉移戰略思考
  美、日、韓、德及芬蘭等部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基于CTI技術轉移成功經驗,為我國新時期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和提升國際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加快區域創新等戰略部署都提供了較為充實的經驗。
  為此,筆者針對我國當前的基于CTI技術轉移戰略提出以下對策:
  (1)建立國家級的技術轉移中心,全面共享技術信息、知識和人才資源;
  (2)建立國家技術信息中心,整合科技成果資源;
  (3)注重引進技術時的知識對接,以是否能夠獲得知識、情報作為優先考慮;
  (4)發揮各級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促進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中介組織的CTI職能;
  (5)提倡企業設立CTI部門,或在技術轉移部門發揮CTI職能;
  (6)開展基于CTI的技術轉移最佳實踐調查。
  企業基于CTI開展技術轉移,對于亟需成為自主創新主體的我國企業尤為重要。因為我國絕大多數企業能夠用于技術研發上的經費都是有限的。隨著我國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2005年研發經費投人占GDP的比例為1.3%(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為2%以上),約為2360億元。盡管這個數字已經相當可觀,但與領先的美國、日本、德國以及韓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而開展基于CTI的技術轉移,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經費投人,在技術創新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CTI開展國家創新戰略上的技術轉移研究,對于實現我國具有創新力的產業集群和開拓區域創新具有同樣的重要意義。"十一五"期間,如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區域間可持續的協調發展,已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問題。要實現產業競爭力、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我國必須要在CTI基礎上進行多種形式的技術轉移,才能最高效、最快捷地達到目標。(據:中國軟科學)
分享到:
工業和信息部火炬中心
地方鏈接:

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京ICP備05034026號-1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0532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27號院    郵編:100036 聯系電話:010-68209024 傳真:010-68209025

制服 欧美 亚洲 高清, 国产精品岛国无码小视频, 国产乱视频伦在线, 国产粉嫩馒头无套内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在线高清精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