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風塵仆仆、萬里迢迢,應邀從英國來到福建,參加我省舉辦的主題為“知識產權助推經濟轉型,促進跨越發展”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向相關人士作了“英國專利技術轉移的做法與啟示”專題講座。抓住難得的機會,記者專訪了這位資深的科技外交官,傾聽了他對英國科技創新與技術轉移的研究與思考。
“沒落帝國”科技實力依然強勁
談起英國,人們往往很容易與“沒落帝國”聯系起來。但陳富韜的研究結果并不認同這種觀點。他認為,英國科技水平仍不可小視,“沒落帝國”科技實力依然強勁。
陳參贊用具體數字加以說明:有關研究報告表明,目前英國在生物科學、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水平均居世界第二位;數學研究、物理和工程研究居世界前五位;獲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人數僅次于美國;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大學數量也僅次于美國。在擁有的三方專利占世界比例上,2006年位居世界第五,占4.3%,而這一年中國僅占0.5%;2008年中國雖有了較大的進步,三方專利達526件,也只占世界1.1%。可見,英國科技基礎科學實力雄厚,科研效率較高。
但陳參贊同時指出,多年來,英國也存在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產業技術開發和利用相對滯后的弱點,許多科研成果被美國、日本、德國等其它國家引進,并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如青霉素,英國科學家弗萊明發現后,用了10多年的時間到處游說,尋找贊助和支持,最后專利被兩位美國人買去,使青霉素得以批量生產。弗萊明與兩位美國人一道,于1945年同獲諾貝爾醫學獎。現在,英國人使用的青霉素,還要向美國人交納專利費。如何實現科技成果在本國的產業化,成為英國朝野近些年來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
給研究人員足夠經濟激勵
事物越辯越明,出路在于變革。陳參贊指出:通過反思總結,近些年來,英
國為了推動本國的科技成果轉化,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諸多改革措施中,其中突出之一是:從有利于知識產權開發利用出發,規定政府研發投入所產生知識產權的歸屬,確保研究人員得到足夠的經濟激勵。
他介紹說,1984年,英國政府改變了過去通過國家設立的公司——英國技術集團(BTG)來推動知識產權轉化的做法,打破了該公司對大學科技成果的壟斷經營。英國政府明文規定,由公共資金支持的研究活動產生的知識產權,原則上歸開展相關研究的單位擁有,而不是歸出資的公共部門所有。因為具體研究單位更了解研究成果的商業價值,成果歸其所有,有利于商業化開發利用。政府同時規定:研究單位在擁有知識產權的同時,必須有效地保護、管理知識產權并積極履行商業利用這些知識產權的義務,政府出資部門有權對研究單位商業利用知識產權情況進行監督檢查。這樣做,不僅對廣大科研人員從事科技創新是一個極大的激勵,也對各發明單位與個人將知識產權商業化給予一定的壓力,促進知識產權的商業開發利用。各大學也根據這一精神,制定了知識產權歸屬的激勵機制,許多大學通常通過一個分配公式,將知識產權經營扣除成本后的凈收益,按一定比例在大學、下屬學院和發明人間分配。英國最著名的劍橋大學就規定:科研成果商業化后的收益80%歸研發個人。
彌補市場缺失的功能
陳參贊進一步介紹說,英國推動技術轉移的另一個突出的做法是:創新性企
業可獲得政府多方面的的資金支持,但在扶持創新性企業發展過程中,政府的作用不是大包大攬,而是重點“彌補市場缺失的功能”,以有限的資金,介入高風險的種子和先期種子階段,引導風險投資。政府的投資以FundofFunds(綜合基金)形式出現,以達到既扶持創新企業發展、又規避風險的目的。在政府介入的各種風險投資基金中,政府只定宏觀方向,吸納各界意見,不介入、干涉具體業務,以便充分發揮執行管理單位的作用,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英國不少人認為,與美國相比,自己并不缺乏技術,缺乏的是足夠的資金和成熟的風險投資群體。”陳參贊回顧了近些年來,英國政府為“彌補市場缺失的功能”,所做的一些有影響的事情:
英國貿工部(DTI)于2000年發起建立“英國高技術基金”(UKHTF),專門投資早期高技術企業。貿工部投入2千萬英鎊,從社會吸引了機構投資者1億6百萬英鎊的投資,使基金規模達到1億2千6百萬英鎊的規模,作為FundofFunds,委托WestportPE專門管理。該基金只能投資總部在英國的企業。貿工部期望通過建立這樣的基金,帶動和鼓勵英國的機構投資者,提高他們對風險投資的興趣,從而促進英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
2002至2004年間,英國各個大區紛紛建立起“風險基金”和“早期成長基金”。
各個早期成長基金的單個項目平均投資水平為5萬英鎊,最多不超過10萬鎊,一般與私營投資人共同投資,主要投入高技術領域的初創公司。
在總結早期各基金經驗的基礎上,從2006年開始,英國政府又成立了9個“企
業資本基金”(EnterpriseCapitalFund)。政府采取招標形式選擇合作者,要求競標者籌集不少于政府投入一半的私人投資,政府對每個基金的投入最多不超過2500萬英鎊。這些企業資本基金致力于投資英國早期高風險中小企業,投資規模從100到200萬英鎊之間,為期大約十年。聯合政府已承諾:在未來的四年里,對這類基金計劃繼續投入2億英鎊。
2009年,英國政府又宣布:建立“英國創新投資基金”(UKInnovation
InvestmentFund,UKIIF),由政府投入1.5億英鎊,希望吸納私營資金參與,以FundofFunds(綜合基金)形式投入,對每筆具體投資沒有200萬英鎊上限的限制。這一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生命科學、低碳、數字技術和先進制造等英國具有優勢的重點領域,為期12至15年。通過公開競標,HermesPE和EuropeanInvestmentFund被選定為這一基金的管理者,其中HermesPE管理的基金將主要投資低碳領域(政府投入5千萬,Hermes投入7千5百萬),EIF管理的基金將主要投資生命科學、數字技術和先進制造等領域(政府和EIF各投入1億英鎊)。
不久前,英國政府又推出促進技術轉移的新舉措——成立國家技術與創新中心,最終目標是建立6到8個中心。首批(至2012年)將建3到4個中心,TSB四年投入2億鎊,領域包括高端制造業、能源與資源效率、交通系統、醫療衛生、信息通信、電子光電子和電力系統,
從“技術轉移辦公室”走出
陳參贊指出,英國政府通過解決缺乏足夠的資金和成熟的風險投資群體,來促進技術轉移,近些年獲得的成效是顯而易見的。為了讓對方更好的理解,他例舉了帝國理工大學等作為案例加以說明。
談到帝國理工大學時,他說,帝國理工大學1986年于成立了帝國創新公司,其早期功能相當于技術轉移辦公室。2005年公司私募融資后,開始獨立于大學運營。公司于2006年上市融資,目前已成為一家集技術轉移、企業孵化、創業投資功能于一身的公司。公司通過以下工作流程為創新提供服務:通過與帝國理工科研人員定期、廣泛接觸,發現有潛在商業價值的發明;對于有價值的發明,投入資金申請專利,維護專利;進行產品驗證:1)展開市場研究,對IP進行經濟可行性判斷,預測產品的市場前景和競爭情況,2)確定概念驗證戰略,包括制造樣機、得到支持性數據,展示產品的性能和商業價值;確定合適的技術商品化戰略,尋找對技術感興趣的買家,談判合作條件和付費方式;對于用途相對廣泛的技術,成立派生公司,公司一般由發明人擔任CTO,外聘有經驗的企業家任總經理;提供企業孵化服務(換取公司股份);然后向新成立的公司提供種子資金,扶持企業成長,經過大約一到三年的孵化,將新公司交給投資團隊接手管理。目前,公司的技術轉移團隊每年大約處理350項發明披露,其中大約有四個會最終成立衍生公司。帝國創新公司業績喜人,2007年凈資產5360萬英鎊,2008年8030萬,2009年8560萬,2010年9110萬;目前持有81家公司股份,2010年在20家公司投資1400萬英鎊,其中持有Respivent公司13.4%的股份,去年上半年以950萬英鎊賣出,稅后盈利550萬英鎊。
做好技術轉移五點建議
因陳參贊下午就要趕回去,我們最后請他根據多年對國外技術轉移的觀察與研究,談談如何做好技術轉移工作的建議與意見。陳參贊一口氣說了五條:
一是選好最佳介入時間。他認為,技術不同于于普通商品,從低到高有一個
開發培育的過程,加上西方國家對我國有高技術出口限制,我們應注意時效性,考慮何時介入、如何介入。一般在對方鼎盛期是難以介入的,而當對方處于困難期時是介入的良機。看準了動作要迅速,我們往往就因為動作拖拉,喪失了一些好技術轉移的良機。
二是有實力的企業可以到英國研發密集區周邊設立研究院,直接利用當地大
學的科研資源,實現技術轉移。美國、日本一些知名的企業就是這樣做的,收獲不小。
三是投資當地的初創公司,與他們合作建立創業基金,致力于到中國發展的項目。一旦成功,可以省得技術轉移過程中的許多麻煩,花小錢辦大事。
四是熟悉國際技術轉移的規則和習慣,必要時請專業中介機構提供服務。一
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國情,國外中介服務相對完善,只要給予適當的報酬,會服務得很到位,避免不必要的失誤。
五是對跨國公司提供的技術轉移要慎重對待。不少事實證明,對方是不會把
最先進的技術轉移給你的,讓你成為它的競爭對手,占有它擁有的市場;對方提供的技術很可能是過時的,容易使接受方走進其所設下的陷井。(黃世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