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民宅偷窥盗摄,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国产精品夜间视频香蕉,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當前位置: 首頁 >
劉會武:國家高新區30年 三次創業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作者: 發布時間: 2018-11-27


劉會武: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科技部科技計劃評審專家,專注于國家高新區、創新創業、體制機制與公共政策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國家級項目20多項,主持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成都、西安、長沙、株洲、湘潭等國家高新區項目100多項,發表各類文章100余篇。作為編制組組長,主持完成國家技術市場“十三五”發展專項規劃。



自1988年國務院批準設立第一家國家高新區以來,到2018年5月,全國國家高新區已形成“168+1”的大格局,“+1”是指蘇州工業園區2007年納入國家高新區管理序列,但仍屬于商務部主管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高新區從無到有,由少至多,在探索中前行,在創新中崛起,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中堅力量。世界第一個U盤,中國第一臺超級計算機、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傳輸系統、第一個即時通信軟件、第一部國產手機、第一款中文搜索引擎、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個量子通信衛星……均誕生在國家高新區。截至2017年年底,國家高新區(不含2018年2月新晉級的12家國家高新區)工業總產值達20.3萬億元,匯聚5.2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國高企總數的近四成,誕生了華為、騰訊、阿里巴巴、小米、大疆等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新技術大企業。

30年來,國家高新區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宗旨,涌現出一批世界級新興產業集群,成功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道路,成為凝聚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載體。30年來,我國國家高新區走過了從基礎設施和招商引資發展的要素集聚階段、植入創新元素的創新驅動發展階段、全面創新發展與生態建設的綜合性園區三個階段。30年來,有的國家高新區走過“一次創業”和“二次創業”階段,目前正闊步邁向“三次創業”;有的國家高新區還處于“一次創業”向“二次創業”轉型的發展階段??偟目矗珖?68+1”國家高新區正處于一次創業、二次創業和三次創業同步并存發展的新階段。

國家高新區三次創業的背景

20世紀90年代初,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浪潮興起,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技術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加快對外開放進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1991年3月,《國務院關于批準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有關政策規定的通知》頒布,開啟了高新區的“一次創業”階段,主要目標是集聚生產要素,優化生產條件,實現規模經濟,核心任務是理順管理體制、劃定發展空間、完善基礎設施、招商聚集企業。國家高新區進行產業整體規劃布局,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關聯企業發展,形成產業集群。經過十年探索,2000年初步形成了高新區發展的基本形態。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出臺,強調加強國家高新區建設,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另外,隨著傳統競爭優勢的弱化以及科技創新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強,國家高新區發展道路由外延粗放式轉向集約內涵式。2001-2010年前后是高新區的“二次創業”階段,主要目標是發展知識經濟,促進內生增長,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核心任務是匯集創新資源,營造創新環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技創業等。一些發展較快的國家高新區紛紛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深化產學研合作,促進原有產業的優化升級,或者“無中生有”,通過打造產業生態圈發展新興產業。正是由于強化內生增長,2008年,54個國家高新區營業總收入突破6.6萬億元,較2007年增長20.0%,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了經濟穩定器的作用。

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內經濟因為生態環境、市場競爭等因素,面臨愈來愈迫切的轉型要求。此外,隨著新技術革命的持續發酵,互聯網技術及理念從零售領域向工業制造、健康、教育、交通等深入滲透,橫向整合和縱向鏈條重塑發生,產業跨界融合顛覆現有產業生態體系,企業和產業“變異”的節奏迅速加快,進入以基于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多對多交互的大互聯時代。新技術革命與我國大規模市場以及政治經濟領域的全面改革交匯融合,引發了眾多新業態新模式,國家高新區發展也面臨著新一輪的機遇和困惑。2013年,《國家高新區率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共同宣言》的發表,正式吹響了國家高新區第三次創業的號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本質內涵也是高新區的新階段、新創業。在中關村、杭州、深圳、武漢、蘇州工業園區等全國領先發展國家高新區之后,越來越多的國家高新區開始邁入“三次創業”階段,成為適應并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發展樣本。

國家高新區三次創業的發展模式

國家高新區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經濟模式的探索。經濟發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地區結合自身的發展條件及優勢所確立的經濟發展戰略及其生產力要素增長機制、運行原則的類型,包括經濟發展的條件、目標、重點、動力、方式等一系列要素。國家高新區發展經歷要素集聚、產業主導、創新突破、財富創造和凝聚等過程,不同階段的主流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涌現了眾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高新區,這些國家高新區依靠先天優勢、優惠政策或者創新理念及模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輻射帶動區域經濟崛起的標兵示范。

在“一次創業”時期,以無錫高新區、廈門火炬高新區等為代表,主要通過大力招商引資實現了快速壯大。無錫高新區積極引入新加坡資源等海外資源,培育發展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等先進產業。廈門火炬高新區組建了高效的招商服務中心,20世紀90年代先后引進了ABB、戴爾等跨國公司,為產業起飛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力量,2003年成為全國第一個每平方公里創工業產值百億元的高新區。

在“二次創業”時期,蘇州工業園區、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等是營造創新環境,實現轉型升級的有力踐行者。蘇州工業園區在緊抓全球制造業轉移機遇,吸引電子信息制造和機械裝備制造領域跨國公司入駐,形成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之后,又積極推進園區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打造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集聚24所國內外院校和400余家研發機構;開展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引進一批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成立中小企業發展中心,有效整合政府政策服務、科技中介服務等各類資源;同時圍繞納米、生物醫藥、云計算三大新興產業構建了集“政府服務、創新創業平臺、產業資本、高端人才”于一體的產業生態圈。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圍繞本地產業轉型創新需求,持續加大創新投入,針對性地引進創新資源,搭建了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研究院等20余個高水平創新創業平臺,通過高端要素資源的集聚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從目前發展形態來看,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圳高新區、杭州高新區等成為國家高新區“三次創業”的樣本。以杭州高新區為例,通過“人才+資本+平臺”的資源組合方式、“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產業鏈”的協同創新方式、“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小鎮”的平臺建設方式,構建了集產業鏈、投資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于一體的創新創業生態。杭州高新區實施“5050計劃”集聚創新人才;持續深化與中科院、浙江大學以及國內外知名院校的合作;堅持政府引導下的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民間資本、中介機構、投資機構興辦各類孵化器;建立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充分發揮資本的紐帶力、耦合力作用,完善股權、債權、產權相結合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重視培育和發展社會網絡,促進企業家投資聯盟、眾創聯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不斷壯大;出臺“1+X”政策,對領軍企業、成長型企業、科技型初創企業分別制定扶持措施,率先完成“五證合一”商事登記改革、制訂“黃金十二條”,不斷釋放政策紅利。杭州新高區(濱江)已形成企業不斷衍生、成長的內生增長機制,凝聚了以浙商系、高校系、海歸系和阿里系為代表的創新創業“新四軍”,打造了千億級智慧經濟產業,信息經濟規模占GDP的81.9%,以不到浙江省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培育了全省十分之一的高新技術企業,并在全國軟件企業百強榜占據8席。

國家高新區“三次創業”的

核心內涵與要求

國家高新區“三次創業”的核心內涵即營造創新創業生態,形成創新支撐發展、產城高度融合的創新經濟體,突出表現為各類創新主體的關系鏈接、交互平臺以及支撐創新創業的空間和文化構造,形成以創新創業為內核的經濟社會活動空間。

創新經濟體主要包括創新創業、高端產業、領先市場、活力社會、新型城區等要素。其中,創新創業是核心,是一個區域發展的驅動力和生命力,是帶來新經濟、新文化、新文明的源頭所在;聚集多元化人才的知識載體或知識社區是創新經濟體保持活力的生態土壤;集聚大量創新型領軍企業的高端產業是創新創業的需求引致和價值輸出;發達的市場網絡和濃厚的商業氛圍是激發創新的外在條件;宜居宜業的智慧生態城區是孕育和繁衍創新創業的重要支撐。未來的國家高新區將是孕育創新創業和新興業態的沃土、創新型領軍企業的棲息地、創造和實現高經濟價值的現代知識城區,將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是推動所在城市高端產業發展的策源地和永葆生機的源動力。

國家高新區引領中國經濟

高質量發展的新方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并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圍繞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國家高新區需要在創新創業生態構建、高端產業培育、開放市場營造、知識城區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繼續進行深入探索和實踐。

(一)打造高標準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從載體建設、文化營造、人才集聚、資本投入等方面著手構建創新創業生態,實現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發展要素的優化組合。國家高新區應主動介入國家科技資源的配置進程,積極爭取國家大科學工程、重大科技計劃和組織資源落戶,依托重大創新功能型平臺,夯實支撐產業發展的創新基礎;進一步鼓勵企業與國內外科研院所的技術開發合作、人員流動,形成科技人才在產學研之間的“旋轉門”機制,培育充滿活力的技術與創新網絡;加快建設雙創平臺,支持和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大企業集團、投資機構等創辦集“前瞻性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創業孵化和創業投資”四位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和集“開放場地、集成服務、研發和技術支持、創業投資、人才培育”于一體的眾創空間,形成發達的知識載體、知識社區、靈動的社交空間和發達的社交網絡;實施立體人才戰略,加快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端服務型人才,完善人才激勵和評價機制,并通過建立國際合作大學和發展體驗式教育,多渠道擴充人才儲備;從企業和政府兩個層面著手,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并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引導企業家結成創業投資聯盟,形成能夠帶動社會資本參與的廣泛的投資網絡,加快引進和發展天使投資眾籌平臺,積極探索互聯網股權眾籌、智能投顧、互聯網保險、電子貨幣、區塊鏈等為互聯網金融服務模式。

(二)探索互聯網經濟下的產業培育新路徑

從互聯網創業到互聯網產業,再到互聯網經濟,全球已經從IT(InformationTechnology)時代步入DT(DataTechnology)時代,大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IT時代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為核心,DT時代以服務大眾、激發生產力為主,核心是傳統行業和IT行業的融合。在DT時代,企業成長模式和產業發展規律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萍计髽I成長除了依靠以往的“技術研發—生產產品—開發市場”的技術驅動模式,更需要關注“全球市場—全球資源整合—產品和服務輸出”的需求拉動模式,實現“需求中心論”和“技術推進論”的有機結合。與此同時,在區域產業發展方面,除了區位、土地、政策、大規模人力等傳統因素影響力削弱之外,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也難以對產業的快速壯大發揮決定性作用,產業競爭變為生態競爭,既需要技術、人才、資本,也需要制度、規則、市場等。在這種條件下,高新區產業培育也需要探索新的路徑。培育企業方面,一是扶持專精化高新技術企業,打造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二是加大力度發掘和支持平臺型企業發展,形成產業生態中樞,樹立生態競爭優勢;產業發展方面,探索借助項目、資本、管理打造區域品牌的三合一產業發展新模式。另外,全面落實“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利用互聯網改造制造業、提升服務業以及創新產業組織形式,加快促進制造、金融、電商、創新創業服務、教育、生活服務等領域的互聯網化。

(三)從地方化走向全球化

結合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開展多向度的國際合作,推動高新區研發和設計、品牌和產品、經濟合作和園區建設走向國際,并構建面向全球的產業創新和集群競爭優勢。通過“托管”、“共建”等方式向海外輸出管理模式、產業、技術、人才,為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贏取主導權,擴大我國的經濟戰略空間。營造開放創新市場,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國際性交易平臺,包括商品交易平臺、技術交易平臺、產權交易平臺、金融和資本交易平臺;面向“一帶一路”需求,發展智慧物流產業;發展會展經濟和區域總部經濟,拉動商貿繁榮,營造快速響應、引領潮流的商業氛圍。鏈接全球創新網絡,通過產能及資本輸出、建設研發機構、開展跨國并購、建立技術戰略聯盟、實行研發外包、加入國際合作戰略計劃等模式積極融入全球研發體系,多形式、多渠道利用海外優勢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在科教資源豐富或區域優勢明顯的高新區建設“一帶一路”人才實訓基地,培養一批熟悉國際業務的專業人才,為企業走出去儲備更多“后備軍”。在參與海外競爭中,高新區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從政策保障、服務保障、資金扶持等方面整體布局,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補血充電、保駕護航。

(四)從改革入手,以變求新,新中求進

新時期,高新區管委會應明確“搭平臺、定規則、做統籌、促創業”的功能定位,突出“全局統籌、開放合作、勇于試點、專業管理”的新特征。加快推進政企分開,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加快在公共服務領域由服務提供者向服務組織者的角色轉變,打造嵌入型政府。一方面樹立開發經營園區的理念,通過構建精干高效的組織架構,建立靈活的人事制度等,提升組織運作效率,增強發展經濟的專業性;另一方面與園區企業組織、科研院所、教育機構、專業化社會組織、居民自治組織等行為主體共同建立聯合治理模式,不斷加強園區資源整合和調動能力;三是開展政策先行先試,在深度落實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加快探索制訂創新型政策的步伐,形成響應時代要求、解決園區發展痛點的政策體系,切實推動園區產業轉型及創新創業活力提升,并勇于率先出臺引領中國創新改革的試點舉措。為實現以上目標,國家高新區發展必須有一定的獨立性、自主性,因此建議隸屬城市賦予高新區充分的經濟、財政、規劃、土地、人事等權限,助推其切實消除不利的制度障礙因素,保障創新創業資源能夠按照產業發展和市場配置的需求科學合理流動。

(五)建設智慧化、生態化、人文化的現代創新城區

鼓勵國家高新區構建全面覆蓋、高速互聯、業務融合的新型信息服務網絡,實現對園區運行要素、環境參數、生產信息的全面掌握、智能預警和敏捷控制,并加快發展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環保、智慧物流、智慧社區、智慧教育等,打造超智能園區。強化生態環境建設,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建設園區和發展經濟的全過程,嚴守生態紅線,把住綠色門檻,走節能、減排、降耗的發展道路。深入推進產城融合,建設高檔社區、專家公寓、創客公寓、商業大廈、國際社區、城市綜合體等項目,完善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生活配套設施,促使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平衡發展,實現創新創業、商務貿易、生活服務的有機組合,形成的產、城、人互為促進的良性循環系統。

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京ICP備13019302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0532號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二區甲18號 郵編:100045 聯系電話:010-88656100 傳真:010-88656124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激情亚洲图片激情亚洲小说, 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免费无码自拍视频网, 成本人片无码中文字幕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