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高新區自1992年經山東省政府批準成立省級高新區以來,堅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辦區宗旨,創新政策、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人才使用,綜合運用孵化器、特色產業基地、生產力促進中心、創新基金等多種政策工具,不斷優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環境,涌現出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企業。特別是2003年,濟寧市委、市政府提出將濟寧高新區建設成為“對外開放先行區、新興產業聚集區、高科技成果轉化區、體制創新試驗區、社會民生示范區、區域發展先導區”以來,濟寧高新區開始步入以“自主創新、內生增長、資源集約利用”為主要內涵的“二次創業”階段。
目前,濟寧高新區已形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工程機械、汽車零部件、紡織服裝等5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建成工程機械、生物技術、紡織新材料等3個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園區綜合實力在山東省5個國家高新區和14個省級高新區中穩居第2位。
創新引領園區高速發展
綜合經濟實力和科學發展水平快速提升。2008年,濟寧高新區實現營業總收入932億元、工業總產值788億元、財政總收入31.1億元、利稅59.1億元,分別是1994年的335倍、267倍、233倍、463倍。特別是2003年以來的6年,濟寧高新區營業總收入、工業總產值、財政總收入、利稅等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年均40%以上的增幅,6年翻了兩番多。
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2008年,濟寧高新區以占濟寧市不到1%的人口、0.5%的土地和資源消耗,創造了占濟寧市30.7%的工業總產值、48.5%的工業增加值、56%的到位外資和進出口總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濟寧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1.5%,成為拉動濟寧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動機和拉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引領區域發展和帶動高端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陣地。
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突破。近年來,濟寧高新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形成了一批國家級品牌,培育了山推股份、山東如意、魯抗醫藥、辰欣藥業、英特力光通信、小松山推、菱花集團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典型,經濟實力、發展潛力、自主創新綜合能力位居全國省級高新區前列,成功走出了一條內陸城市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路子。
功能開發和城市建設呈現嶄新格局。以濟寧市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導向,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聚集需求出發,合理配置資源和安排功能分區,濟寧高新區啟動了先進制造業、創新研發、商務貿易、生態休閑、現代生活等六大功能板塊的規劃建設,城市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和承載能力顯著提升。一個空間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完善、環境優美、文化濃郁、經濟繁榮、富有魅力、充滿活力的現代化科技新城已經形成。
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向縱深推進。創新是高新區的靈魂。濟寧高新區始終把提高產業和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主線,以企業研發、科技孵化、創新服務三大功能為支撐,加快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合作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區域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主導產業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能力不斷增強。相繼建成了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留學生創業園、大學科技園、省級軟件園、省級服務業外包示范基地、3個國家級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和4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創新載體,擁有工程技術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92家,其中省級以上63家,90%以上的企業擁有自己的研發機構,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創新體系初步形成。
聚集了一批創新創業人才。通過實施人才戰略,濟寧高新區形成了產學研緊密合作、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新環境氛圍,國際化的、有利于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創新制度與環境建設取得新突破,培育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生機盎然的人才隊伍。目前,濟寧高新區9.68萬從業人員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約2.38萬人、大專以上學歷的約3.63萬人,研發人員約9800人,分別占從業人員的24.6%、37.5%、10.1%。
探索出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濟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濟寧高新區的發展,先后出臺了《關于深化濟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體制改革的決定》等一系列文件,賦予濟寧高新區更大的發展自主權,為濟寧高新區科學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保障。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濟寧高新區相繼建立并完善了決策目標、執行責任、考核監督三個體系,建立健全了推動各項工作落實的長效機制。在內部,實行扁平化管理,突出行政效能建設,強調分管領導對分管部門一次性工作調度到位,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的梗阻,為黨工委、管委會總體部署的順利推進和重點任務的及時落實奠定了組織基礎;對外,推行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超時默認制等,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孕育形成了“融合、創新、發展”的園區文化理念。借鑒國內外先進園區經驗,結合園區實際,濟寧高新區總結形成了“融合、創新、發展”這一深具高新區人鮮明精神特質、激勵高新區人創新創業永無止境的核心價值觀。在融合、創新、發展的園區文化氛圍下,濟寧高新區不斷探索和完善融合的體制機制、創新的體制機制、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優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環境,“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成為孕育優秀科技人才的溫床和成長的沃土。創新文化之帆正驅動濟寧高新區不斷前行。
積極采取措施實現目標定位
根據國家對國家高新區建設發展“四位一體”的發展定位及濟寧高新區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濟寧高新區規劃了自身的發展定位:成為魯南經濟帶和淮海經濟區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及現代化建設的先導區,成為區域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陣地,為山東建設創新型省份發揮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
科技、生態、人文是濟寧高新區未來發展目標的三個關鍵詞。科技方面:圍繞打造“現代制造業基地、產業服務中心”的目標,逐步匯集一批一流研發機構和服務機構,建立一批高度協作的特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培育一批國際知名企業、產品和品牌,領航區域創新經濟的發展,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研發創新高地、專業服務基地和產業升級引領地。生態方面:以人、自然、環境互惠共生為追求,通過從產業到生活、從設施到景觀、從空間到意境全方位生態再造,促進城市品質、功能、魅力的全面提升。人文方面:注重文脈存續,豐富文化內涵,塑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個性,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模式、環保健康的人居方式、生態宜人的生活空間,實現經濟社會、生活品質和城市價值的全面提升。
一是加快創新支撐服務體系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現有自主創新資源和成果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緊跟國際先進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變化,借鑒國內外高科技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成功經驗,建立一個從創業項目到孵化服務,再到加速器加速發展,進而進入高新區發展的科技企業培育體系。根據濟寧的產業特點,圍繞5大主導產業,繼續深化和發展現有的“三級孵化”體系,并根據產業特點探索建設新的創新支撐服務體系。堅持政府政策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的建設模式,加快構建區域創新平臺,形成載體集中、功能定位明確、具有國際一流的創新載體平臺建設格局,全面提升高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是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以重質量、打名牌、創品牌為重點,不斷提高實現知識價值的能力和知識創造、孕育創新的能力。強化自主知識產權的政策導向,推進企業專利信息化建設,鼓勵和支持企業參與國家、行業技術標準制訂。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不斷提高專利質量、水平和檔次,著力提升發明專利比重。引導和幫助企業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機制,推動企業通過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是加快“人才特區”建設。深入推進“人才特區”建設,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力爭在重大科技項目和領軍型人才引進方面有所突破。深入研究國際化高層次人才引進的一般規律,花大力氣解決高層次人才聚集的兩大前置性要素,一方面構建能夠給人以成功機會的創業平臺,另一方面創設能夠滿足高層次人才需求的高端高品質生活環境。利用各種政策扶持手段,盡快形成國際化、高層次、結構合理的專業人才隊伍。
四是加強“產學研”合作。進一步拓寬產學研合作面,積極探索建立產學研聯盟的有效途徑和運行機制。構筑“人才、市場和資本”的技術創新支撐服務環境體系,構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創新平臺,打造創新產業鏈,促進技術創新的上、中、下游的有機融合,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實施“借腦工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支持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吸引更多國內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到濟寧高新區建立產學研合作研發中心和產業化基地,努力使高校的科研優勢轉化為生產力優勢,使院校的成果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五是發展產業價值鏈高端,培育新興產業業態。一是實施以培植優勢產業、扶持強勢企業為主要內容的培優扶強戰略。按照產業領域,細分產業鏈,根據企業情況,設定發展目標,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扶持、科技嫁接改造等措施,激發企業內部活力,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到2013年,新增年產值過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60家,高新技術企業銷售收入占園區營業總收入比例超過60%。二是通過重視培育新興產業業態,促進現代服務外包業發展。大力發展研發設計、物流商貿、人才培訓、金融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占據產業價值鏈的高端,促進研發、品牌和標準競爭優勢的形成。三是實施“中間分離,兩端延伸”戰略,促進制造業走出加工組裝等價值鏈的低端,向研發設計和品牌服務等價值鏈的高端延伸,鼓勵企業“大腦”在園區、“高中端工藝”在園區,力爭到2013年,新增研發中心30家,跨國公司銷售中心、地區總部、地區采購中心達到10家。濟寧高新區順應國際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新趨勢,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力爭在電子信息、新能源、生物技術、工程機械、汽車零部件等產業領域,形成2-3個具有爆發性成長力的高端型、基地型、龍頭型新興產業大項目。
六是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優勢產業創新集群。重點抓好產業結構調整、技術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推進3個國家級產業基地集群發展的同時,培育形成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形成工程機械、生物醫藥等2個以上國內一流、世界領先的創新產業集群;發揮大企業的技術和產業溢出效應,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產業產品為鏈條、中小企業緊密配套的大中小企業合作共贏的現代產業體系;鼓勵和支持大企業向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延伸、發展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建立創新平臺和技術聯盟,高新技術企業數占區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比例高于60%。在技術結構調整方面,重點再培育10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0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重點企業的R&D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以上;園區財政支出在應用技術研究和開發經費方面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例高于6%、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60%以上。在產品結構調整方面,突出抓好100個發展基礎好、產業鏈條長、技術水平高的裝備制造業項目和產品;組織實施100個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項目,實現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