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高新區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作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國家高新區擔負著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特殊使命,如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化“危機”為“機遇”,加快國家高新區建設與發展,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加快發展是高新區“二次創業”的需求
加快發展是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的迫切要求。經過多年發展,國家高新區迫切需要實現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第二次創業,切實推進“三個轉變”,即:發展模式從主要依靠土地、資金等要素驅動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轉變,產業發展從大而全、小而全向發展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轉變,園區建設從主要注重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向注重優化服務等軟件建設轉變,真正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因此,不管是國際金融危機還是經濟良性運行時期,加快發展是高新區永恒的主題。
國際金融危機為高新區加快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給高新區的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但也同樣帶來了機遇,可以說是“危”中有“機”:一是中央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等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調整和資金投入,明確提出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支持高技術產業化和產業技術進步,是加快發展的有利時機;二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外資更青睞于高技術行業,高新區可以更好地利用國外和國內兩個市場;三是國外公司停產破產,人才回流和外籍人才來華增多,為高新區引進高新技術高端人才提供了良機;四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和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區域經濟的目標取向、發展模式和經濟規模都呈現出很大的差異,因而對高新區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新區的發展已不能完全依賴政策、土地等優惠條件。所以,高新區必須要進一步強化功能作用,抓住金融危機時建設成本較低的有利時機,努力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路子,加快建設與發展,促進區域經濟有效增長。
擔負著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重任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動區域經濟有效增長,是國家賦予高新區的神圣使命。2005年,溫家寶總理考察中關村時指出,“推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繼續辦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一項重要工作”,并對國家高新區提出了“四位一體”的發展定位。可以說,黨和國家對高新區寄予愿望,作為國家創新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區域創新體系核心的高新區,必須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任,更好地實踐和履行國家意志,按照“四位一體”的發展目標,加快以營造創新創業環境、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二次創業”,努力建設產業集群優勢明顯、產業競爭力強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尤其是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形勢下,國家高新區更應該勇挑重擔,當主力,做排頭,這樣才不負國家的重托。
國家高新區已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完全有能力在應對金融危機中擔當主力。實施火炬計劃、建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我國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強區域創新能力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20年來,國家高新區以創新為動力,以改革促發展,在建設創新型城市、創新型省份和創新型國家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目前,國家高新區已初步建立了適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經營管理體制和市場推進機制,奠定了產業發展基礎,比較明顯地體現了創新資源的聚集優勢,已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為培育區域的新興支柱產業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嚴峻形勢下,國家高新區必須成為保增長、促發展的主力軍,也完全能夠擔此重任。
提升創新能力是加快發展的前提
高新技術是高新區的最大優勢,也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最好武器。因此,國家高新區要牢牢抓住當前發展成本相對較低的有利時機,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型經濟,推動發展導向、發展路徑的戰略性、根本性轉變,努力打造成為區域自主創新高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一方面,要依托區內科技資源優勢加強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運用,提高產品設計、制造工藝等方面的專利或專有技術在技術引進中的比例;要加強國際國內科技合作項目和技術交流,注重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有效銜接。另一方面,要加強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強校地合作,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以項目合作為抓手促進高新技術的研發、轉化和運用,進而實現雙贏。
今年以來,長春高新區聯合省內9家科研機構和院校,共建占地10平方公里的“科技創新中心”,搭建5個技術平臺:光電子技術研發測試平臺、生物醫藥技術研發檢測平臺、先進材料技術研發測試平臺、能源環保技術研發檢測平臺、現代農業技術研發平臺;建設5個服務平臺:成果轉化與創業孵化平臺、投融資平臺、社會事業服務平臺、人才培訓平臺、行政事務服務平臺。通過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形成完善的成果轉化機制和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光電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和現代農業等技術成果的研發與轉化,向區內外輸送高技術企業。
營造良好環境是加快發展的基礎
一是著力打造硬環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國際金融危機對高新區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辯證地看,越是危機時,越是加快基本建設的良機。第一,國家為拉動內需、保增長,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勵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公益項目能夠獲得國家和省、市的資金支持。此時,建設成本相對較低;第二,對處于內陸省份的高新區來說,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相對較小,加之外埠資本向內地的轉移,能夠有效利用這一時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沿海發達地區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資本投入明顯降低,在別人觀望甚至停滯不前時發展自己,是內陸高新區加快趕超步伐的最佳時機。因此,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化危為機,是內陸高新區的必須選擇。
長春高新區今年以來,確定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提升的重大戰略部署。決定三年內完成基礎設施及功能配套投入140億元,在南區,通過環境改造和提升,促進區域增值。利用3年時間改造提升5條精品街路,使之成為長春景觀最好的街路;改造2條水系,建成帶狀公園;建設3個結點,形成獨具特色的景觀廣場;建設4個公園,提升人居環境;改造15條二類路,提升36條三類路,新建21條街路,努力提升南區整體環境水平。長東北核心區,加快開發建設和環境改善。建設北湖大橋,建設骨干路網,開通鐵路專用線,建設生產資料集散中心;依托北湖的綜合開發,形成長東北區域的CBD,把北湖建成長春的“金雞湖”,不僅建設成全市最大的臨水景觀,打造城市生態走廊,而且建成長東北高品位商務服務中心。
二是努力營造軟環境,全面提升服務水平。在軟環境上,加快管委會職能轉變,全面推行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辦事限時制,努力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努力把開發區打造成為區域投資環境最優、項目落地最快、群眾滿意度最高的區域。
搭建良好平臺是加快發展的保障
一是搭建企業融資平臺。金融危機帶給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融資難。因此,高新區要加大扶持科技型、創新型企業力度,引導企業通過證券市場融資,實現技術與資本的融合。指導企業實行公司制改造,規范制度建設,培育企業上市融資。積極爭取各級各類的扶持計劃,形成政策性資金、產業基金、創投基金和銀行貸款互為補充的產業資金保障體系。
長春高新區為拓展融資渠道,組建了擔保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整合相關資產,設立了資本總量10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組建了資本總量3億元的長春高新創投集團有限公司,設立若干子基金。通過資本的放大,提高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能力。同時,積極爭取非上市公司股權轉讓系統試點園區,并制定了相關扶持政策,扶持企業在新三板、創業板上市。
二是搭建企業服務平臺。組建企業服務網絡,按照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要求,建立分管領導包重點、責任部門包片、干部包戶的企業服務網絡體系;完善企業服務機制,推行服務上門制、限時辦結制和日常跟蹤制,開通企業“110”服務熱線,隨時受理企業訴求;提供法律保障,健全法律機構,為企業發展提供法律服務和司法保障。通過強化企業服務,不斷鼓勵企業增強化危為機意識,引導企業借機“彎道超越”難中求勝,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產品優勢,針對第一輪先出局的同行企業,引進他們的人才,接管他們的市場,借機發展壯大自已。鼓勵企業利用好金融危機造成外部市場急劇變化,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形成的“倒逼機制”,加強技術創新。同時,利用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產業調整,承接外包服務和產業升級。長春高新區為加強企業服務,今年以來成立了“企業援助服務中心”,開通了企業服務網站和服務熱線,隨時為企業提供各類援助服務;組建法律咨詢顧問團,成立檢、法兩院,為企業提供法律服務。
三是搭建創業孵化平臺。中小企業成長不易,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生存更難。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使之不斷發展壯大,不僅能夠在金融危機的不利形勢下生存下來,而且還能夠茁壯成長。高新區必須強化企業孵化功能,按照“多元化建設,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的思路,圍繞主導產業發展,高標準建設企業孵化器。把建設孵化基地與打造平臺基地相結合,創新孵化功能;把孵化創新載體與孵化創新成果相結合,拓寬科技孵化概念;依靠政府搭臺、院校支撐平臺、中介服務平臺、企業消化平臺,創新科技孵化的運作模式;堅持走市場化,引進民營孵化器,加快形成孵化集群。
長春高新區為加快企業孵化,在原有5個孵化基地的基礎上,又聯合吉林省中小企業局建設了占地9萬平方米的創業孵化產業園(加速器)項目,全部建成后,可容納孵化期中小科技企業350戶,加速期科技企業30戶,目前該項目二期已經開始建設。為推進高新區軟件服務外包和創意產業發展,長春高新區規劃建設了占地60萬平方米的創意產業園,建成后,將成為長春市、吉林省乃至東北地區最大的軟件外包和創意產業基地。
總之,國家高新區應充分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難得發展機遇,加快建設與發展,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