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全國孵化器數量和規模均保持小幅平穩增長,正式進入收獲期。與這種整體態勢迥乎不同,整個華東地區孵化器似乎依然處于原始資本積累階段的成長擴張期,六省一市的孵化器數量、國家級孵化器數量、省市縣孵化場地面積年復一年的增長并沒有停滯的跡象。
華東地區孵化器發展概況
2008年,華東地區共擁有孵化器318家,占全國670家孵化器總數的47%,其中事業性質孵化器163家,企業性質孵化器155家,事業性質孵化器略多于企業性質孵化器,與全國孵化器同類比例幾乎完全一致。
截至2008年,華東地區318家孵化器累計獲得政府投資72億元,占全國孵化器政府投資總額的57%,獲得政府投資支持力度大大強于全國其它地區;場地面積1094萬平方米,占全國孵化器總場地面積的47%;在孵企業數為16861個,占全國在孵企業總數的38%;在孵企業總收入為603億,僅占全國孵化器在孵企業總收入的30%;累計畢業企業8663個,僅占全國累計畢業企業總數的27%。全國670家孵化器總收入合計213億,華東地區318家孵化器總收入合計18.57億,大大低于全國其它地區。
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華東地區孵化器所擁有的數量優勢、所投入的龐大財力和基礎設施優勢,既沒有在短時間內帶來立竿見影的孵化成果,也沒有令其旗下孵化實體的戰斗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華東地區孵化器的在孵企業與畢業企業規模,與華東地區的強大經濟實力及其在全國的經濟地位很不相稱,也與華東地區占全國將近一半的孵化器總體數量很不相稱,表現了一種很不理想的發展狀態。
究其原由,有一“大”一“小”。“大”是指“大孵化器”太少。2008年全國33家在孵企業達200家以上的孵化器名單中,華東地區只有5家:廈門高新技術創業中心325家、無錫高新技術創業發展有限公司310家、蘇州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含本部、微系統園、蘇高新軟件園等)242家、濟南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218家、合肥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203家。華東地區規模以上孵化器的數量僅占全國的15%,華東地區排名第一的廈門高新技術創業中心在全國也只排第13名。沒有一定規模“大孵化器”的帶動,在孵企業數、畢業企業數自然不足。
“小”是指“小孵化器”太多。這里的“小孵化器”專指縣域孵化器。江蘇、浙江、山東三省的縣域孵化器是全國最發達的。據不完全統計,華東地區的縣域孵化器數量達130家左右,約占該地區孵化器總數的40%。這些縣域孵化器幾乎都誕生于本世紀,其中又有相當一部分是全國經濟百強縣的杰作,往往一個縣級孵化器的場地規模就超過西部地區一個省級創業中心的規模。由此可知這些為數眾多的有財力、有規模的縣域孵化器面臨的難題:項目源不足、企業入駐率太低。沒有足夠的項目入駐,在孵企業數、畢業企業數自然也不足。
國家級孵化器發展狀況
全國國家級孵化器數量2005年為135家,2006年168家,2007年197家,2008年228家。國家級孵化器每年遞增數量均在30家左右,保持著一種有序而有力的增長。
2008年,華東地區共擁有國家級孵化器89家,占全國228家國家級孵化器總數的39%,占華東地區孵化器總數的28%,其中事業性質國家級孵化器61家。
毫無疑問,在全國各大片區中,華東地區擁有國家級孵化器的數量最多,有將近1/3的孵化器已經成為國家級孵化器或正在向國家級孵化器沖刺。國家級孵化器并不完全意味著規模,并不完全意味著實際的孵化效果,但絕對是實力的同義詞。
從省級行政區來看,2006年國家級孵化器數量排在前5位的是:江蘇省17家、山東省16家、北京市11家、上海市10家、浙江省8家;2007年國家級孵化器數量排在前6位的是:江蘇省19家、山東省18家、廣東省17家、北京市16家、上海市15家、浙江省11家;2008年國家級孵化器數量排在前6位的是:江蘇省22家、北京市21家、山東省20家、浙江省20家、廣東省18家、上海市16家。
在國家級孵化器數量排名中,江蘇省始終排在第一位,山東省與浙江省緊隨其后。強大的地方經濟實力、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與不斷增長的投入,有力地推動江蘇、山東、浙江成為我國孵化器發展得最好、最快、最均衡的3個省份。
專業孵化器發展狀況
從全國來看,2008年228家國家級孵化器中,專業孵化器數量為34家,占15%;全部670家孵化器中,專業孵化器數量為174家,占26%。
從華東地區來看,89家國家級孵化器中專業孵化器的數量為9家,占10%,其中上海占了6家;全部318家孵化器中專業孵化器的數量為68家,占21%。也就是說,華東地區每10家國家級孵化器中僅有1家專業孵化器,每5家孵化器中有1家專業孵化器。
從全國與華東的比較來看,華東地區專業孵化器的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不可否認,華東地區的專業孵化器發展得還不夠好,尤其是國家級孵化器中的專業孵化器太少。
對華東地區專業孵化器運行情況進行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89家國家級孵化器中的9家專業孵化器,政府投資的有2家,企業投資的有7家,只有1家在孵企業數超過100個。2008年9家專業孵化器在孵企業數合計568家,實現總收入18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年收入約320萬元。
318家孵化器中的68家專業孵化器,政府投資的有15家,其余為企業投資、社會組織投資或其它投資,只有4家專業孵化器在孵企業數超過100個。2008年,68家專業孵化器在孵企業數合計2756家,實現總收入149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年收入約540萬元。
以上兩組對比數據顯示,華東地區國家級孵化器在專業孵化器的運營中不僅沒有顯示出應有的優勢,業績反而不如其他孵化器,這是又一個應該引起深刻反思的地方。
從城市來看,2008年全國擁有5家以上專業孵化器城市的統計結果為:北京32家、上海15家、西安11家、南京9家、杭州7家、無錫7家、武漢6家、大連6家、哈爾濱6家、蘇州5家。從這一統計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評估結論:
從城市及其所在區域來看,10個擁有5家以上專業孵化器的城市華東地區占了5個,并全部集中于長三角城市群。華東地區以專業孵化器區域化聚集的優勢,遙遙領先其它地區,而全國其它地區在短時間內很難做到這一點。
南京與杭州兩個省會城市的孵化器,暫時沒有在在孵企業數方面顯山露水,卻在專業孵化器領域鐘靈毓秀,既顯示了韜光養晦的睿智,也昭示了決勝未來的強大潛在實力。
先“量”后“拆”“連”上加“聯”
先“量”后“拆”,從聚變到裂變。“量”就是追逐孵化器的規模效應。華東地區孵化器比較理想的發展狀態應該是:規模以上孵化器的數量占全國總數的35%以上,也就是在孵企業達200家以上的孵化器數量應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10家左右;直轄市及省會城市(一線城市)龍頭孵化器的在孵企業數量達到300家以上,沿海二線城市龍頭孵化器的在孵企業數量達到200家以上,內地二線城市龍頭孵化器的在孵企業數量達到100家以上。這是一個比較實際、在3-5年內能夠實現的目標。
“拆”就是力促綜合型孵化器向專業孵化器快速轉型。從孵化器發展的大趨勢來看,華東地區孵化器,尤其是實際表現欠佳的國家級孵化器成批量、成建制地由綜合型孵化器向專業孵化器轉型,或者由大中型綜合型孵化器分拆出若干個中小型專業孵化器,是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廈門大學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究中心早在5年前就已經預言我國的大型孵化器將走向內部分拆之路,如今這一預言已經開始變成現實。擁有324家在孵企業的洛陽創業中心早在兩年前就已經把自己拆成了5個專業孵化器,5個專業孵化器人員、業務、考核完全獨立,運行效果良好,就差走向公司化的最后一步。其實,最理想的專業孵化器應該是公司化的,至少應該是個子公司或者分公司。
“連”上加“聯”,從實體到虛擬。縣域孵化器要發展,要招徠企業,就必須用盡一切辦法把自己和周邊的、遠方的城市扯上關系。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一家孵化器負責人曾這樣報喜又報憂:找上我們這里的企業太多了,我們的孵化單元供不應求。聽到這樣的消息,華東地區的縣域孵化器負責人有沒有想到把自己與包頭連在一起?這樣一種“連”,最好是企業實體之間的實質性跨地區合作。
利用互聯網招徠企業,只是一種最簡單的“聯”。在國內孵化器業界方興未艾的“聯盟孵化”也是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之上。通過“聯盟孵化”的虛擬方式,縣域孵化器可以共享許多大型孵化器的企業資源,進而把自己的資源推銷給這些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