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沿革
中關村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和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1988年5月國務院批復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1999年6月國務院批復中關村科技園區, 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探索出了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路子,開啟了我國創辦高新區、設立科技園區和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新篇章。目前,示范區規劃面積488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區十六園的發展格局,北京16個區都有中關村的分園,核心區在海淀。
二、功能定位
2013年9月,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到中關村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關村已經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面向未來,中關村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2019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為中關村論壇發來賀信,強調“中關村正努力打造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和創新高地”。
中關村是政策區。中關村始終把擔當改革試驗田的歷史重任扛在肩上,在黨中央國務院支持下,率先實施一系列具有破冰意義的改革試點,“南有小崗村,北有中關村”是在中關村試點中央科技體制改革的真實寫照。在中關村誕生過我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第一家不核定經營范圍的企業,第一家無形資產占注冊資本100%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資機構,第一個政府引導基金,第一部科技園區立法。特別是近年來,先后有“1+6”、“新四條”、“外籍人才出入境20條”等30余項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推向全國,為全國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提供了示范。
中關村是創新區。中關村科教資源體系豐富,聚集了90余所高等院校、400余家科研院所,擁有120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90多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和300多家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科技和人才是中關村的最大特色。擁有248家創業孵化機構、670多家創投機構、近600家協會聯盟等社會組織,助力科技型企業快速成長。2020年,新創辦科技型企業2.6萬家,涌現獨角獸企業93家,獨角獸企業數量和總估值全國第一;股權投資案例和金額數均居全國首位,是全球風險投資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
中關村是產業區。逐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大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節能環保、現代交通、新興服務業六大新興產業集群。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超過2萬億元,大數據、信息安全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第一,集成電路設計收入約占全國三分之一。2020年,示范區實現總收入7.2萬億元,同比增長8.8%;其中技術收入1.6萬億元,同比增長19.2%,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中關村十六個分園不斷強化創新服務功能,落地了一批高精尖項目,建成了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已經成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
三、管理體制
為推進中關村示范區建設,科技部牽頭成立了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市級層面建立了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市領導任副組長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2021年1月,根據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與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新機構名稱為“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簡稱“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
中關村管委會是負責對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建設進行綜合指導的市政府派出機構,主要職責是“規劃、調研、統籌、協調、督辦、服務”。16個分園成立了17個分園管理機構,大興-亦莊園分別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管理開發區區域)、大興-亦莊園管委會(管理開發區以外大興園區)管理。
依據2011年北京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的《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體制改革方案》(京政辦發[2011]4號),示范區分園實行“雙重領導、以區為主”的領導體制,中關村管委會對各分園的整體發展規劃、空間規劃、產業布局、項目準入標準等重要業務實行統一領導,區政府對所屬分園管委會實行全面領導。
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京ICP備05034026號-9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0532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27號院 郵編:100036 聯系電話:010-68209024 傳真:010-68209025